七月流火,八月萑苇,立秋后的京城初显凉意,但我们对电影的热情却丝毫不减。这一次,我们终于重回大本营——北京!我们带着回家的激动心情,为帝都的小伙伴们精心准备了一场精彩纷呈而的开放日。而现场朋友们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回家般的温暖,整个会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在这里感谢大家对新片场和V电影的厚爱,你们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本次展映内容丰富,活动现场我们准备了四部精良的展映作品:周倩莺导演的《The Train》、 周天导演的《刀俎》、 夏梦怡导演的《离城》,以及马小雨导演的《生日宴》。同时,几位创作人均远道而来,与现场的小伙伴们共同分享宝贵的创作心得。
展映回顾:
本次活动依旧由渣哥(李扬)主持,在对新片场&V电影的重头戏“NEW ERA青年电影季”及“新片场学院短视频实训营”做了简单的介绍之后,导演们携展映影片悉数登场!
周倩莺:电影如此重要,因为它源自生活
新片场创作人周倩莺为我们带来了今天的第一部展映作品——爱情悬疑短片《The Train》。60年代的美国小镇,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伊丽莎白在废弃的火车站偶遇初恋情人。多年后的相遇让两人感慨万千,但故事并未停留于怀恋旧日时光,而是急转向不可预知的方向。
周倩莺是一名独立导演、剪辑师、第一摄影助理,毕业于纽约电影学院。在纽约和洛杉矶两大城市学习电影的两年半时间里,先后导演多部短片、音乐电影等。同时,也在洛杉矶参与长片、广告片的拍摄和后期剪辑工作。她的作品曾先后入围及获得国内外多个影视节奖项。
生活上的经历对创作还是有很大影响的。《Here, Too 你也在这里》《Say Goodbye 告别》《The Train 火车站》是周导在2012-2014期间完成的三部作品,这三部作品代表了她三个不同的状态。而在拍摄《The Train》的时候导演突然失恋了,当时有爱上了看恐怖片,喜欢温子仁,所以把一个温馨的爱情故事改成了一个恐怖悬疑题材的短片。
电影如此重要,因为它源自生活,所以电影成为了描绘生命的最佳方式。周倩莺说,这是一个让人觉得奇妙的行业,透过摄影机你将看到难以想象的世界。对于现场观众的提问:身高、女性作摄影师会不会被歧视?会不会有困难?能做多高多深入?周倩莺是这样回答的,女生也有优势,看上去柔弱的外表下隐藏着强大的内心,而且女生更加的细心,也可以更加投入,可以在剧组里承担自己的角色。
周倩莺对年轻人的建议是:无论是导演方向、制片人方向,还有上手更快的剧组工作的方向,关键还是自己的喜欢程度和热情程度,往自己最有热情的方向来走。而正是对电影最纯粹的热爱,支撑着这位女导演在艰苦的电影行业中不断成长。同样,年轻电影人要走的绝对是一条坎坷之路,但只要目标明确,在路的尽头会有属于我们鲜花和掌声。
周天:只要肯花心血,小成本也能拍出好电影
第二部展映作品是周天导演的《刀俎》。偏远的小村子里发生了一起令人惊骇的命案,因民风闭塞,村长决定用一场“乡村法庭”找出真正的凶手 。三个嫌疑人讲述着自己的呈堂证供,亦真亦假 。一场案件,通过三张不同的嘴讲述了三个“罗生门” 。 然而真正的“真相”却远不像人们所想的那么简单.......
《刀俎》是周天导演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的毕业作品,该片从真实事件出发,聚焦社会边缘题材,以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示着那些不被人们所重视的“人性荒漠”。谈及创作灵感,周天表示社会新闻是创作人的灵感源泉。在一次电影展上恰好看到了王通导演的《吉日安葬》,所以受到了启发。于是就从社会新闻开始,收集材料,同时开拓自己的创作思路。导演在片头片尾的加入快板书的形式,一则是为了帮助理清思路,二则是为了让本片更像是一个“故事”,导演说他不希望这样的惨剧发生在现实社会里,这也是他在最后为主角留有一线生机的原因之一。
现实是残忍的,对影视从业者尤其是青年电影人来说亦是如此,作为大学生导演,周天在拍摄过程中也遇到诸多困难。资金严重短缺,拍摄时间只有3天,但导演依旧坚持使用专业的演员和设备,为了完成影片的剪辑和后期制作,不眠不休连续创作了44个小时,并因此在拍完片子后大病一场,把自己人生经历的第一场手术送给了这部片子。而就在前不久,村长的扮演者也因为过度劳累而去世了。导演也告诫大家,无论什么情况,什么事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像《刀俎》这样故事丰满结构紧凑的优秀作品,代表着青年电影人的一种立场,它不是简单的模仿借鉴,而是在优秀电影人思路和方法之后,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周天导演觉得自己这部作品依旧有许多的不足,但比影片更有意义的,是在这个IP透支的时代,青年电影人不断尝试和探索的一种态度,只要我们相信只要肯花心血,小成本也能拍出好电影。
夏梦怡:增城90后,小创作成就大梦想
第三部展映作品是夏梦怡导演的《离城》。《离城》是一部公益性的温情故事短片,故事取材于发生在增城的真实事件,扎根于增城人文风貌和民情,延展到当今社会状态和人性思考。在展现增城新老变化和人情的同时,深刻讲述一个关于孤独和爱的故事,探讨的是人与人在城市中的微妙关系。
夏梦怡导演从2014年开始拿起单反拍纪录片,毕业之后就很想开始拍电影。开始之后,从做剧组花絮、广告、MV,然后想要拍剧情片的热情一直没有消失,就又向前一步开始进修。“我想写一个关于增城的故事,然后拍成一部微电影。”但是家里人不理解这种行为,加上囊中羞涩和拍摄设备问题,那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她的想法是荒谬之谈。但夏梦怡导演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了拍摄资金去做了很多兼职,联系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了目标就只管去做这件事。
从南到北几经波折,766个镜头,468分钟素材,5个日夜,两个月周期,整个拍摄团队有80%的人没有接触过电影拍摄,但在拍摄《离城》的过程中却充满欣喜,那种穷途末路的感觉,让我们的故事和创作永远保持自己的生命力,记录下更多在这个时代有温度的故事。
马小雨: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最后一部展映作品是马小雨导演的《生日宴》。大老杨、小马和张生三人争密谋晚上生日宴时如何干掉外地打进来抢地盘的大佬韩坤,但不料韩坤却提前杀上了门来……
“故事肯定是前期创作的核心,但是做导演,不仅仅是写故事、拍故事,更要有自己的思路。”马小雨认为剧作只是指导影片拍摄的风向标,不是影片的所有。他从剧作、制片、导演三个层细致的分析了这部影片。作为一部毕设作品,本片仅有9W拍摄资金,拍摄时间压缩到3天,后期制作只有半个月左右。
导演在开拍前一共写了三个故事,三个不同的风向,一个是黑帮类型片,一个是话痨片探讨感情,另一个是都市情感题材探讨大都市中的故事。但是和所有青年创作人面临的问题一样,没钱,是限制导演创作的最大瓶颈。这就让导演选了操作性最强,封闭空间内发生的故事。无论在什么样的体系内,创作者一定要有制片思维。尤其是在没钱的时候,导演更要有制片的思路,用制片的思路去思考,拍片的目的、资金和制片周期是怎样的。
马小雨导演认为影片创作还是一个以结果论的东西,这是导演必须要明白和沟通的点。所以导演要有前期思维,要对剧本足够理解,并且根据其他部门的创作情况在中期再创作。同时在拍摄期中,还要有后期思维,如何高效的保证拍摄期的改动,让它更好的传达给后期,拍摄的时候要预留多套方案,给后期留足空间。再然后,拍摄期要有非常明晰的影片节奏意识。
马导特别强调了剧本围读的重要性,前期对剧本的理解,以及如何根据其他部门的情况再中期再创作。在拍摄重有个有意思的事情,为了节约成本,在剧中除了女主角是表演系的演员,其他人均来自导演系,这就使得在拍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拥有发言权”。因此,在与其他人其他部门有效沟通的同时,根据剧本对拍摄方式和周期有准确的判断显得尤为重要。
当在后期剪辑时遇到瓶颈,马小雨导演的建议是,不妨重新梳理和总结,或许会有新故事。而在这个“随机应变”的过程中,考验的是导演的坚持和保留,必须清楚的知道最初的拍摄目的何在,泪点笑点何在。同时,也必须正视文本层面上完成度的不足,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很难做到十全十美,这也是我们热爱电影的原因。
展映单元之后,我们的合作伙伴智云科技也给大家做了精彩的主题分享,智云稳定器市场部总监梁栋先生在现场介绍了智云稳定器系列产品。三轴防抖设计,360度无限位旋转,智能稳控,全景任意抓拍,功能强大的设备为我们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也为我们拍摄出更专业画面创造了更多可能。
最后,当然还是要感谢大家对我们活动的大力支持!也要再次感谢志愿者们,感谢你们的辛勤雨努力,与我们一起完成这样一场成功的开放日活动!
活动点评